400-887-2897
  • 官方微信:tuyoujp

    途优商旅官方微信

    扫一扫优惠早知道

  • 官方微博:广州途优商旅

    途优商旅官方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我的途优>>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当年的人们和他们的家园(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当年的人们和他们的家园(图)

1986426凌晨123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性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核辐射严重污染,十几万人紧急从污染区撤出。一批直接参与抢险的核电站工作人员、消防队员、军警等因遭受严重核辐射而丧生,随后来自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60万人因直接参与爆炸后的清理工作而受到身体伤害。


核电站附近一个被摧毁的学校。




2006年2月27,普里皮亚季内已经被废弃的幼儿园。新华社发


2011年4月4,普里皮亚季街头画有涂鸦的墙壁。新华社发




普里皮亚季镇上被遗弃的儿童游乐场。




通往核电站路边的指示牌,上面用乌克兰语写着“切尔诺贝利”。



2011年3月15日,乌克兰普里皮亚季,一座废弃建筑物上钟表的指针永远停留在反应堆爆炸的那一刻。



切尔诺贝利:被隔离的三十年


  (这是4月19日在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拍摄的普里皮亚季市。普里皮亚季市建于1970年,目前已是一座“鬼城”。新华社记者陈俊锋摄)


  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对包括48万少年儿童在内的切尔诺贝利地区的220万人口形成了威胁,即使大多数居民撤离了污染区域,但俄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10年后,核辐射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死难者多达30万。


30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仍是一块被隔离的污染区,那些经历了那场灾难并有幸活下来的人们依然不能返回家园。


2016年4月25日,俄罗斯塔斯社举行纪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30年研讨会,当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处理委员会主席、苏联核能源部部长、苏联机械制造部部长以及曾经参与事故处理的其他管理和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反思这场大悲剧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深刻教训,研究和探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未来。


  据介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普里皮亚季市至今仍然堪称“鬼城”。整个城市神秘而又诡异,处于“死亡状态”。但对曾经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来说,切尔诺贝利是“30年如一日”的故乡,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难忘记忆。自2003年少部分人陆续返回到切尔诺贝利,他们住在紧邻封锁线的地方,尽可能离“自己的城市”近一点。


“鬼城”普里皮亚季

成了野生动物的家园

据俄网站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心区域——被封锁的“鬼城”普里皮亚季,眼下已经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废墟中如今出现了一批野生动物。狼、水獭、黑鹳、天鹅、海雕、黑琴鸡、河狸、麝鼠、狍子、驼鹿等一批被列入动植物保护红皮书的濒危野生动物,如今把废弃厂房和破败民居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据说污染区内还有成群的野马和野牛,辐射似乎并未影响他们的生存和繁衍。


安全挑战仍在

正为核反应堆建造新石棺

  尽管目前已有约500名切尔诺贝利人重返故土,“鬼城”又有了车辆行驶和修理房屋的声音,但土壤和空气中的辐射指数仍然高得吓人。按专家的说法,这里的生态环境恢复到适合人居的水平至少需要1万年。因此,专家们认为,少数人愿意在隔离区内重新安家并不意味着这里脱离了危险,或是成了世外桃源。2013年夏天,4号核反应堆的石棺顶部曾出现裂痕,有关方面不得不请法国专家化解危机。据悉,包裹在反应堆外的石棺马上就要超期服役了,法国novaka公司已经着手为核反应堆建造新石棺。


(相关:1986年核爆炸后,前苏联用一个巨型石棺将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封闭,使用期30年。而核电站由于乌克兰电力需求,在爆炸后十年仍在运行,直到2000年才完全关闭。

在核灾难发生30年之后,一个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新的巨型防护石棺即将建成,取代即将到期的旧石棺。这个花费5年建造、高110米、25吨重的新防护罩据称能使用100年的时间。人们期望科学家能利用这一时间找到彻底清除反应堆残留核物质、清除核污染的办法。)


  依照俄网站公布的“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处理计划大纲”,有关方面计划在2022年之前完成核反应堆以及相关设备的封闭工作。2045年至2065年间,可根据情况拆除部分外部结构。也就是说,到2065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安全处理工作才能走完第一阶段。当年从切尔诺贝利紧急逃离的居民就连衣服和鞋帽都没来得及全部带走,他们全都以为几周或几个月后就能返回家园,然而,他们绝不曾想到,人类几乎无力告别这场自己制造的灾难。


(光明日报莫斯科4月25日电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汪嘉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当年那里的人们

孩子成父母,生45万病孩

根据乌克兰卫生部的统计,有2397863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患病,其中,453391人是儿童。这些儿童罹患各种各样的疾病: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骨骼问题、眼科疾病、血液疾病、癌症、先天畸形、基因缺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儿童没有一个出生在核事故发生期间,当时,他们的父母都还是孩子。


不少事故“清理人”壮年早逝

  事故发生后,苏联总计派出50万人参与清理核污染的工作,最终制止了灾难的蔓延,他们被称为“清理人”。据统计,其中20%于2005年前在三四十岁的壮年逝世。


65岁的谢尔盖·克拉西尼科夫就是“清理人”中的一员。他当时接到的任务是帮助疏散普里皮亚季的居民。核电站事故一年后,克拉西尼科夫接到命令返回普里皮亚季,后来,他又返回切尔诺贝利。1994年,克拉西尼科夫中风,左半边身体瘫痪,从此要依靠轮椅行动。医疗报告上写着,他的中风和瘫痪是担任“清理人”的直接结果。但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拿到伤残补助。后来,克拉西尼科夫拿到了养老金。他如今每个月能拿5000格里夫纳(乌克兰货币,约合人民币1300元),但光医药费就得花掉3500格里夫纳。



老人不顾禁令重返家园


  年轻人潜入探险


  切尔诺贝利禁区被严格限制进入,但一些老人怀念故土,在核事故发生不久后陆续偷偷返回家乡。这些“非法居民”的平均年龄达到75岁。管理禁区的机构后来接受了这批老人重返家园的事实,他们定期派医生到访,也会带来食物补给。


  除了思念故土而执意返回的老人,近年来,还有一批年轻人不顾政府禁令潜入禁区,他们为的是探险、猎奇。他们通常组成10~15人的队伍,假装成军人,静悄悄避过关卡潜入。


有人认为,可以将禁区变成生态旅游区招揽国际游客,为此官方开办了切尔诺贝利禁区“极限旅游”。游客参加该旅游项目必须签订特别协议,主要内容是承诺不从禁区带走任何东西,严格听从导游安排,不能擅自离队。游客的着装也有要求,需要穿长袖衣服,尽量少暴露身体皮肤,尤其不能穿凉鞋和赤脚,因为土壤是受污染最严重的。

(来源:华商报)


幸存者:感激当年的救灾英雄


幸存者马加拉感叹当年许多在现场抢修的军警、消防以及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他们的“责任感”,阻止了情况继续恶化,不过他们却也在短短几年当中相继辞世。


根据法新社引述幸存者、78岁马加拉(IgorMagala)的说法报道,当年这名核电站的建筑工程师,在事故发生前一晚接到电话前往现场处理。当他开车抵达现场时,先是觉得自己嘴里有一股强力的金属味,接着看到许多军人陆陆续续的从各地被征调过来协助。


马家拉回忆道,事故发生时,前苏联政府将消息完全封锁,每件事都被当局视为机密。不过纸终究还是包不住火,就在防堵消息曝光的同时,有毒辐射已经开始大量外泄,反应堆也开始持续发热。


马加拉表示,他当时还不了解自己协助建造的4号反应堆,已在稍早的安全测试期间爆炸。辐射导致电子设备故障,仪器纷纷停止运转,消防人员不顾自己生命危险冲进现场抢救,虽然装备简陋,人们仍坚持到底。


马加拉指出,当时在现场的抢修人员,身上完全没有穿着任何防护装备,大家唯一拥有的就只是“责任感”。


马加拉起初认为,他只需在那边待上1周,没想到一待就待了1年。接下来几年,前苏联政府派遣大约60万人进驻灾区,进行清理作业,其中大多是军警、消防人员和工作人员。


30年后,马加拉奇迹似的没有遭遇到严重的健康问题,不过其他救灾人员就没那么幸运,5年后许多当年进出过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军警、消防人员就相继去世。


马加拉坦言,当年为防止情况恶化,奋不顾身冒着辐射线危害、在第一时间抢修、清理核电厂的人,要向他们致以最高敬意。


据悉,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灾损总共高达20万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现代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故,这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次意外引起了全世界对核电工业的安全顾虑。


(来源:环球网)



____________


广州途优商旅网——您身边的国际特价机票专家:国际机票咨询、国际机票预订、行程设计...

联系电话:400-887-2897(24小时在线)


发个评论呗

发表

评论(0)